
濕疹在香港並不少見,季節轉變時過於潮濕和干燥都會令濕疹發作,而濕疹與飲食亦有關,該如何避免“病從口入”?此次邀請到養和醫院高級營養師為大家說明濕疹與飲食的關系。
濕疹形態及程度依情況有所不同
濕疹主要症狀是持續及嚴重痕癢,症狀在晚間特別明顯,長期搔癢不斷可能會使皮膚出現塊狀紅疹,其嚴重程度視乎影響的皮膚範圍以及有否受細菌感染而定。
營養師表示,最常受濕疹影響的範圍包括臉部、頭皮、頸部、手臂及腿部,紅疹則常見於關節處,如膝後及內肘,形態及程度亦與年齡有關,例如嬰兒臉部及兒童的手肘皮褶位置較常出現塊狀紅疹。濕疹也可由過敏導致,當皮膚接觸到致敏原,如灰塵或特定食物便會形成發炎、紅腫,而濕疹患者通常是體內缺少了一種有助皮膚外層形成保護的蛋白質“聚絲蛋白”,導致皮膚保護屏障受損,容易流失水分導致干燥,令致敏原更有機會進入人體,因此科學家普遍認為缺乏聚絲蛋白是出現過敏症的關鍵。
食物過敏刺激皮膚
食物誘發濕疹有三種情況:食物過敏、食物不耐症以及食物含有組織胺。表示,食物過敏導致的濕疹一般為即時性,大約兩小時內就會出現病征,且具有重復性,即每次進食該樣食物濕疹都會發作;常見的食物致敏原有蛋、奶、小麥、大豆、花生、本木堅果(如杏仁和核桃)以及魚和貝殼類海產。食物過敏亦受遺傳影響,若家族有過敏病史則兒女也較容易出現食物過敏。美國有研究數據指出,高達37%的五歲以下患有濕疹的兒童有食物過敏問題,而超過80%對花生過敏的兒童患有濕疹,可見食物過敏與濕疹問題密不可分。
香港患有食物過敏的人占4.8%,檢查食物過敏主要是以食物點刺測試或抽血的方式進行,亦有“排除飲食法”(即戒掉一種食物一段時間後再進食)以及“食物激發測試”等。如懷疑自己有食物過敏應至醫院進行檢查,確診對某樣食物過敏後則需戒口。
食物不耐症
食物不耐症與食物過敏不同,征狀可能在累積數天後才出現,重復性較少且要進食分量需較多。最常因食物不耐症而誘發濕疹的食物為奶類和蛋;目前未有醫學檢查方法,但可以使用“排除飲食法”,觀察進食哪一種食物時皮膚出現問題。當確定是對蛋或奶類出現不耐症時,則需要因應耐受程度而減少進食含有蛋奶類的食物,預防新的濕疹產生,而已經存在的皮膚炎症無法因戒口而康復,需要配合藥物進行治療。
食物含有組織胺
濕疹患者的皮膚通常因干燥或過敏等原因而痕癢,在搔癢時會破壞皮膚屏障,使傷口範圍變大且流水、流膿或細菌感染,形成惡性循環。因此對抗濕疹最治標又治本的方法是減少皮膚出現痕癢,而含有組織胺的食物會導致痕癢,需要減少進食。發酵、發霉及陳年的食物都含有高組織胺,組織胺主要是食物發酵時產生,例如酒類、芝士、金華火腿、面豉、皮蛋、鹹蛋、鹹菜或泡菜等食物都含有組織胺。
除了發酵食物外,貝殼類海產如蝦、蟹;魚類中的鮭魚、鮪魚及秋刀魚;蔬菜類的番茄、南瓜、茄子及菠菜都是最常見含有組織胺的食物;還有鱷梨、菠蘿及草莓等都是高組織胺食物,要特別留意的是食物添加劑也會令體內組織胺增加。
切忌胡亂戒口
造成濕疹的原因有很多,除了飲食因素外,生活習慣、環境甚至遺傳都與濕疹的成因有關,因此營養師強調,在避免致敏原的同時亦應保持均衡飲食,有些人為了濕疹而改吃素,戒吃了蛋和奶,有些人或許會因此而好轉,但也要按個別情況而定,家長們無需過分緊張,沒有食物過敏的幼兒更不應戒口去預防濕疹,因為胡亂戒口並不能預防食物過敏,反而會增加過敏的風險。
上文節錄自《頭條日報》“病從口入?濕疹與飲食關系”,除內文另有說明,任何部分均不可視為本站/本公司作出任何陳述或引薦,其內容亦皆與本站/本公司立場無關。
立即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在線查詢或預約服務:
掃描下方二維碼,查閱熱門疫苗資訊:
9價HPV疫苗—港幣$10,000 / 3針,並可以優惠價港幣$500享基本體檢及營養師咨詢服務乙次。
13價肺炎球菌疫苗—港幣$1,600 / 針(原價2,400 / 針)
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港幣$1,200 / 針(原價1,800 / 針)
乙型肝炎疫苗—港幣$630 / 3針(原價810 / 3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