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這個談“癌”色變的時代,癌症的高發和年輕化奪取了許多寶貴的生命;其中宮頸癌為十分常見的惡性腫瘤,約占所有女性生殖系統惡性腫瘤病例的半數以上。
關於宮頸癌的數據
子宮頸癌簡稱宮頸癌,是發生在女性子宮頸部位的惡性腫瘤。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2014年全球癌症報告,2012年全球宮頸癌新發病例為52.8萬例,約有26.6萬名女性死於宮頸癌;同年中國宮頸癌新發病例約6.2萬例,死亡約3萬名。
不明顯的早期症狀
宮頸癌的早期症狀並不明顯,也有部分患者沒有症狀,而最常見的宮頸癌症狀為:不規律陰道出血(包括非經期的陰道流血、性交過程中出血或疼痛)以及絕經後出血;晚期宮頸癌患者則會出現尿頻、尿急、肛門墜脹、下肢疼痛、輸尿管或腎盂積水以及惡病質等。
如出現上述症狀並不一定表示患上宮頸癌,也許是其他原因引發的,建議及時到醫院專科進行診治。
發病呈年輕化趨勢
根據2006至2009年中國腫瘤登記年報數據,我國女性宮頸癌發病率從25歲開始逐漸升高,城市女性在40至49歲左右達到頂峰後緩慢下降,農村女性在50至59歲左右出現峰值;而近年宮頸癌的發病呈現上升及年輕化趨勢,在25至39歲年齡組中,1998至2002年的宮頸癌發病率約為1988至1992年的5倍;另一項研究則發現,1975至2009年宮頸癌患者中小於35歲的年輕患者所占比例逐年上升。
以HPV-16、HPV-18感染為主
人類乳頭瘤病毒(HPV)感染是宮頸癌的主要病因,有99.7%的宮頸癌患者被檢測出HPV病毒,女性生殖道受高危型HPV的持續性感染(一般至少為6個月以上)會引起子宮頸部位發生癌前病變,若不治療就可能會進展為宮頸癌;我國宮頸癌高發區的患者以HPV-16和HPV-18感染為主,全球範圍內約70%的宮頸癌與其相關。
感染HPV並不意味著一定會得宮頸癌
HPV大約有近100多個基因型,不是所有的HPV均會引發宮頸癌前病變或宮頸癌。HPV-16和HPV-18是HPV高危型,而HPV低危型主要引起皮膚疣、生殖器濕疣或低級別上皮內損傷。HPV感染在人群中普遍存在,主要通過性接觸傳播,。大部分人感染HPV能自然清除,不會引起任何症狀或疾病;若持續感染高危型HPV可能引起一系列的宮頸癌前病變,甚至惡化為宮頸癌。
多種因素導致宮頸癌發病
宮頸癌是由感染、機體免疫、遺傳、物理及化學等多因素作用導致發病的;免疫功能受損者與合並感染其他其他性傳播疾病感染者均易發宮頸癌前病變或宮頸癌。若有以下幾種因素,則會提高宮頸癌發病的風險:
宮頸癌是可以預防的
掃描下方二維碼,即可在線查詢或預約服務:
掃描下方二維碼,查閱熱門疫苗資訊:
- 9價HPV疫苗—港幣$10,000 / 3針,並可以優惠價港幣$500享基本體檢及營養師咨詢服務乙次。
13價肺炎球菌疫苗—港幣$1,200 / 針(原價$1,800 / 針)
腦膜炎雙球菌疫苗—港幣$1,200 / 針(原價$1,800 / 針)
同時注射“腦膜炎疫苗”及“13價肺炎疫苗”港幣$1,800 / 2針(原價$3600 /2 針)
乙型肝炎疫苗—港幣$630 / 3針原價$810 / 3針)